第844章 大阪之夏(上)-《瀚海唐儿归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假如慕容信长现在能看到这一切的话,就能理解张昭对他所说,倭国就是下一个高句丽是什么意思了。

    这个困居于大海之东的小国,在它初生的阶段,接受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文化,然后又神奇的拥有了将之本土化,并形成自我特色的能力。

    这份能力是非常可贵也很可怕的,与几百年前的高句丽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所以历史上隋唐两代倾尽府库也要攻灭高句丽,消灭中华文化卧榻之侧这个危险的祸种。

    只是历史上等到倭国拥有高句丽这种能力的时候,从宋到明,前者是没有那个能力,后者受限于见识,又目睹蒙元的失败放弃了征伐,以至于遗祸数百年,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危险和伤害。

    还导致哪怕到了后世共各国时期,这个卧榻之侧的‘高句丽’仍然没有解决,贻害无穷。

    当然,客观地说,到了大明时期就已经晚了,倭国的本土化已经进行完毕。

    而能打断他们进程的最好时候,就是当下!

    。。。。

    濑户内海,大阪湾,这是日本最优良的海港之一,在此时甚至都可以不用加上之一这两个字。

    整个大阪湾相当宽阔,在这个湾里注入大海的河流有七条之多,这为大阪湾带来的富庶的平原良田和丰富的渔获。

    同时,大阪湾虽然水深不算很深,但少礁石、海水流速较缓,整体来说很是平缓,利于在这种航海技术不太行的时代出海捕鱼。

    因此大阪湾周围很快就形成了难波京、平城京、平安京等倭国有数的大城市。

    但同时,相对于这些益处,害处也显而易见,那就是这种条件虽然有益生产生活,但也很难防备从海上来的敌人。

    慕容信长四月初占据严岛(广岛)之后,就开始分兵,他命王景统帅五千步骑从严岛沿着海边不断向东进攻,清剿周围的倭国庄园。

    好大儿自己则率领两万大军并数千水手,乘坐大船往东,很快就攻陷了作为大阪湾屏障的淡路岛。

    拿下了淡路岛之后,慕容信长就有了两个选择,一是走北路强渡明石海峡,然后汇合王景所部攻击神户再进大阪。

    第二个选择就是走南边,从和歌山湾登陆,占据和歌山后,再进攻大阪。

    至于直接从大阪湾登陆,现在并不是一个好选择。

    因为此时大阪湾还没有开发到后世那种规模,虽然宽阔,但到处都是沼泽地,且海水过浅,反而不利于周军大型船只靠岸。

    除非战舰有不考靠人力驱动也能灵活行动的能力,不然直接登陆大阪湾,不是一个好选择。

    同时,难波京关中的左大臣藤原实赖也在召集大量高级军官商议。

    这位左大臣怎么说呢,是个典型政客,勾心斗角那没问题,人家从小学的就是这个,但是战略布局、武功谋略,那就不是他所长了。

    之所以现在这么着急,就是他没经历过大事,组织上出了问题。

    最开始高丽海盗上岸的时候,他就该开始动员的,结果为了私心没有行动。

    等到慕容信长大军到来,才知道赶紧召集军队抵抗,却也不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。

    拼凑了五万军队就以为能行,还分的是水陆两路进军,结果直接让小野好古把水师给彻底葬送了。

    这一下藤原实赖就更慌了,慌到完全失去冷静,而下达了过分的动员令。

    现在光是在难波京,听从倭国朝廷征召而来的士兵就已经达到了八万余人,且还有很多正在赶来。

    倭国本来物产就不是很丰富,加上短时间用来了这么多人口,立刻就导致了难波京及其周围补给相当困难。

    然后补给困难又从军中影响到民间,从而米价大涨。

    同时,这些勤王军来自各地,互相语言不是很同,习俗和习惯差异就更大了。

    带他们来的郡国警固使、追捕使、押领使等也没有多少经验,无法做到严格控制部署。

    朝廷也没有为他们严格画定驻扎地点,甚至连军粮发放都没理清。

    这一项项导致了难波京中的极大混乱,打架斗殴、抢劫勒索等事件层出不穷,甚至连上厕所都是个大问题。

    由于事先没有准备统一的厕所,八万多外来士兵的拉撒都是自己解决,不过半月,整个难波京城前后左右到处布满了五谷轮回之物。

    眼见花钱如流水,秩序又混乱,再加上据说对面燕寇只来了两万人左右,左大臣藤原实赖觉得没有了生命威胁,于是现在只想将这八万人从难波京中分流一些出去。

    不过当他表达了要分兵出去驻守神户和和歌山的意思后,却没多少人接口。

    因为此时还叫做大轮田泊的神户和叫做岗山的和歌山还比较贫瘠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燕寇只会在大轮田泊或者岗山登陆,这哪是去分兵驻守,实际上就是去做挨打的沙包。

    忠君爱国嘴上怎么喊都行,但是大部分人,是不会一根筋这么去做的,就算要做忠臣,绝大部分人还是要得到相当好处,才会去干。

    藤原实赖既然是个高明的政客,他当然知道这个道理,于是在他抛出方案之后,就是一系列对于利益的协调和交换。
    第(2/3)页